注:每部分均提供TL;DR(太长不看版)。全文较长(4000字),可直接看每部分的TL;DR。
当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读研深造;同时,研究生扩招也成为了每年的常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研究生已经算是科研工作者了。尤其是在国内全日制研究生鲜有“授课制硕士”项目的背景下。然而,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科研工作者吗?真的有如此之多的人适合科研吗?
当下的研究生,越来越像是“学士后”。随着研究生越来越多,很明显高校的人力、物力、财力(导师资源、设备场地、科研经费)已经无法支撑全体研究生进行高层次的科研了。同时,越来越多不适合科研的人在全社会的读研热下成为了研究生,或者说“学士后”。那么,“学士后”的本质是什么呢?这些人为什么会选择成为“学士后”呢?在这种情况下读一个研究生,能收获什么呢?下面是我的拙见。
学士后
“学士后”是一种戏谑的说法,来自于“博士后”这个词。我们先来看下博士后的概念。
博士后,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一定时期科研工作的博士。 这是一种过渡性的安排,对于刚毕业的博士来说,通过博士后阶段的工作,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专业领域的理解,提高科研能力,为未来的学术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以看到,博士后,是一种过渡。在我看来,学士后也是一种过渡。这种过渡,既可以是学士到博士过渡期,期间体验科研生活,也可以是学士到走入社会进入职场的过渡期,期间更好的为职场做准备。也就是说,无论是哪种过渡,本质上都是因为没有做好准备,或者没有考虑清楚。如果已经准备好了,直接去工作,或者直接去赌博(sorry,打错字了,读博),其实是更好的选择。成为学士后,本质上是“延后选择”。(当然,大三下的我,也没有做好准备,很多事情也没有考虑全面。)
当然,这种过渡未必不好。如果想走科研道路,硕士研究生期间可以积攒人脉资源、科研能力、学术成果;同时中间还有较好的退出机制,降低了风险。如果想进工业界,“找个班上”,也可以好好利用这段时间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筹码。如果确实没有做好准备,那么读个研究生,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TL;DR
学士后的本质
- 学士到博士过渡期,体验科研生活
- 学士到走入社会进入职场的过渡期,更好的为职场做准备
- 本质上都是因为没有做好准备,或者没有考虑清楚,进行“延后选择”
读研热
我们发现,近年来整个社会掀起了读研热。越来越多不适合科研的人在全社会的读研热下成为了研究生。那么,读研热缘何而来呢?
首先,是宏观经济背景。在recession下,“求稳”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牢笼在最好的时代是牢笼,在最坏的时代是幻想”(引自老蒋播客),很明显读研期间经济收入少、自由度低限制多(尤其理工类),是“牢笼”。然而,在2020-2023年期间,限制无处不在,加上裁员的浪潮,个体的命运动荡,不确定性飙升,这种牢笼反而可能是一种保护,成为了很多人的幻想。宏观上,研究生扩招也是缓解recession的手段之一。读研就意味着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时间推迟了三年,成为了一个“蓄水池”。
此外,传统文化也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在重视教育的观念下,学历崇拜的现象非常突出。再加上近年就业市场内卷的加剧,学历贬值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下、在“大学生遍地跑”的情况下,伴随着“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的各种贩卖焦虑的新闻,大家会不自觉的将读研作为第一选择。
以及,很多人对读研的了解不深。很少有人在读研前完全了解清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学制、待遇。此外,当前理工科研究生服务导师的横向任务是无法避免的。研究生在某种意义也不再是学生了。很多人在读研前缺乏这方面的了解,在入学后发现读研生活与自身预期相差较大。
最后,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本科期间没有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我们缺乏对职业的想象力。很多同学不了解就业市场的现状,很多同学没有尝试过兼职,很多同学不了解招聘的流程、应聘的渠道,很多同学不了解上班族工作日的一天是怎样的。甚至,很多同学对上班这件事,有着深深的恐惧。由于2020年-2023年的特殊性,很多同学没有走出校园,进到公司的办公场所或者工厂进行参观,没有进行过有价值的实习,亦没有对职业的规划。此外,保研、奖学金的过度内卷也影响了同学求职探索的进程。与此同时,很多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质量低下,除了占用大家的时间,给大家带来负担之外,没有实际意义。更有甚者,因为就业指导课而耽误了实习。可见,很多同学对工作、求职相关内容根本不了解,同时学校也没有为其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
其实,有效的就业指导并不难实现——将就业指导课中一些强制线下听课的课时取消,替换成要求学生到双选会上和HR聊天,或者是安排模拟面试活动,或者是鼓励学生进行面试、提交面经来加分——这些方式都可以比强制学生听讲有更好的效果,同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综上,很多人其实是没有做好就业的准备,才来读研的——尽管其本身并不适合读研。那么,为什么说他们不适合读研呢?或者说,不适合读研的表现有哪些呢?
首先,是不热爱科研。科研意味着“坐冷板凳”,是一件枯燥的、投入产出比极低的事情,并且不遵从很多人观念中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能是“十分耕耘,没有收获”。在缺乏正反馈的环境下,很多人对科研难以建立起足够的兴趣。
其次,是经济上的压力。读研期间,每天的工作时长很长,但却几乎没有收入,只有极低的补助。超长的工作时间也使得通过兼职缓解经济压力的可行性较低。如果本身经济上并不富裕,则很明显不适合读研。去找个班上,至少能解经济上的燃眉之急。
之后,是能力上的欠缺。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考察的仍是应试能力。然而,本科的培养中,科研思维的培养优先级不高,大多数人在本科期间没有阅读过足量的文献,没有接受过成体系的科研训练。而受研究生扩招等影响,研究生培养资源不足,导致读研后亦无科研能力相关的培训。此外,随着研究生的扩招,部分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存在着欠缺。部分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代码能力令人堪忧,难以自己独立完成简单的上机题目;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也令人大跌眼镜,CLI的使用、重装系统、安装虚拟机等简单操作都存在困难。同时,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亟需提升,在基本社交礼仪、小组合作、任务拆解与规划、逻辑思维、文稿撰写、上台演讲等方面没有展现出较本科生的优势。甚至“有想好的意识”“能自圆其说”都已经可以成为研究生的优点了。
TL;DR
读研热的原因
- 宏观经济recession
- 微观:更多人追求稳定
- 宏观:就业的蓄水池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
- 不了解读研
- 本科就业指导存在问题,本科毕业生缺乏对职业的想象力
- 不了解如何求职
- 不了解各种工作
- 对工作存在恐惧心理
不适合读研的表现
- 不热爱科研
- 经济上不宽裕
- 能力不足
读研的收获
那么,在当前背景下,我们可以在“学士后”期间,获得什么呢?关于这的问题,我听到过两种有意思的观点。一种说“你不能假设研究生期间什么都学不到”,如果你秉持研究生什么都学不到的想法来读研,你就真的什么都学不到;另一种说“你要假设研究生期间什么都学不到”,降低预期,之后才能在研究生期间利用好这个平台,主动探索,真正学到东西。那么,这两种假设背后的内核分别是什么呢?研究生期间什么都学不到,是一个好的假设吗?研究生能收获什么呢?
在我看来,这个两个假设在本质上,是对当下研究生教育制度的认可与否的讨论。第一种假设是乐观主义者的假设,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度,认可了当前的研究生教育,认为我们应当虚怀若谷,虔诚的接受研究生期间的教育,认真上课、认真科研,完成学校、导师安排的任务,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第二种假设则认为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流于形式,如果只是被动接受,不主动探索,则研究生期间不会有太大的提升,是悲观主义者的假设。同时,我认为第二种假设还包含了“对自己诚实”的理念,即不自欺欺人,而是去思考自己真正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提升,而不是被外界的评价指标(如课程成绩、论文、学历、学位)所裹挟。此外,我认为“研究生期间什么都学不到”是否是一个好的假设,要看个人的实际情况。每个人的基础水平、预期和目标不一样,因此对这个假设的态度也就无法统一了。
那么,研究生能收获什么呢?首先,研究生的课程较本科课程有更强的专业性,在专业知识上研究生会比本科生更为深入;其次,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会获得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两句话是“官话”。众所周知,官话和人话是两种语言。这两句话翻译成人话,就是上了几节课,写了篇论文。然而,十几年寒窗苦读,我们已经上了太多的课,其中大多数知识都已遗忘;本科我们也写过论文,但大多人的论文不过是学术垃圾。那么,研究生到底能收获什么呢?
我之前听到过这样一个观点:在研究生之前,我们都是纯粹的学生;但研究生不一样。研究生阶段我们要学会如何伺候人(也就是自己的导师)。“人无完人”,没有人是完美的。导师也会有出错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情绪。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和导师合作,达成自己的学术目标(最基础的毕业,进阶的发论文、申博等),是研究生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同时,近年来有关导师、学生关系的新闻频出。在选导师的时候,“识人”的能力,以及平衡研究方向、待遇、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能力,亦是研究生的必修课。其次,研究生期间利益关系较本科更为复杂,人际关系可能会出现“低内聚,高耦合”的情况,处理人际关系更是研究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此外,在现有课题组的环境、资源下,如何规划自己的研究生生涯以及未来的规划,如何做好时间管理和压力管理,都是研究生课题的一部分。除了这些之外,在我看来,研究生身份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平台。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去进行很多的尝试,如去不同类型的企业内实习参观、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等。当然,还有最为重要的,毕业时候的应届生身份。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取得的一些成就,并不是完全依靠我们自身的能力,还依靠了平台赋予我们的光环。
TL;DR
研究生能收获什么呢
- “研究生什么都学不到”的假设
- 伺候人
- 自主选择、自我规划
- 如何处理“低内聚,高耦合”的人际关系
- 压力管理、时间管理
- 一个平台
扩展问题
- Gap Year是好事吗
- 学士后与教育产业化的关系是什么
- 本科期间收获了什么
Moran Chi
研究生,属于中国人的 Gap Years。
相比于本科期间,研究生期间的生活反而感觉更“自由”,当然前提是导师是个“人”。没有了保研的牢笼,研究生课程学生与老师相互糊弄,翘课变的随心所欲。
想玩的人,可以选个放羊导师,在三年以“研究生”的身份合理撒欢的玩。
想科研的人,可以选个感兴趣的方向(让爱因斯坦去学艺术他也学不下去),在三年内补科研素养、专业素养等等,毕业进研究院or找个好地方读博深造。
想就业的人,三年时间积累经验,理论上最起码不会更差(最近听说身边有个总包7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