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s Blog

《消费社会学》采访报告

消费观趋于理性

在消费与储蓄相关问题中,大多数受访者都给出了相对合理的方案,符合“量入为出,理性消费”的原则。在更具体的问题中,不同经济实力的人都给出了“只买对的,不买贵的”的相对理性的回答。例如,在买菜、相关问题中,大家都会从时间、性价比进行分析。在买衣服相关问题时,也都不会因为所谓“价值符号”而进行“炫耀性消费”。在出行方面,大家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也都会从时间、乘坐体验、性价比等多方面考虑。例如,有一位老师提到了长途出行会选择“高软”,“睡一觉就到了”,避免了市中心到机场的时间浪费,也避免了高铁久坐的不适。在询问几个大学生租房相关问题时,大多数人愿意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需要和经济实力,为更好的体验花合理范围内更多的钱。这表明,我采访的对象都有较为理性的消费观。

消费场景是被构建出来的

在采访中,我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时候,消费场景是被构建出来的。当我和一位老师聊到买花的问题时候,老师说,她已经再也不会买花了。但是,如果她女儿买花,她就会去买花瓶等,陪她女儿一起插花,将花作为一个亲子互动的契机。同时,老师还说自己不会有下馆子的想法,下馆子往往是因为社交原因,或者是为了满足女儿的需要。

此外,我还询问了很多同学结伴出校游玩时游玩项目相关的问题。大多数同学不喜欢逛公园等娱乐方式,而是喜欢剧本杀、看电影、看演出、逛商场、去餐馆吃饭等商业化的、收费的娱乐方式。即使有同学喜欢逛公园,也会因为社交原因,在和其他同学一起出校娱乐时,选择收费的娱乐方式。

这让我想到了课上学到过的理论——需要是被构建出来的。亲子互动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有很多免费的活动——比如一起运动、一起看书等。和同学出去玩,也可以去北京诸多的市属公园、文化古迹踏青、赏花。当时赵老师还讲过一个“童年商品化”的例子——当今一个孩子在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会接受各种商品的推销;从出生到童年,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各种商品。诚然,这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大背景下的正常现象。但是,我们也应该警惕我们是不是已经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各种物品的需要,以及各种心理的需要,转化为了对商品的需要,进而转变为了对金钱的需要。

花钱买时间

凡勃伦提出的“有闲阶级”理论中,将人划分为两种阶级:“工业阶级”和“有闲阶级”。

有闲阶级通过炫耀式消费和炫耀性休闲以实现浪费和挥霍,无论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如礼仪),还是浪费物品和金钱(如住豪宅,消费奢侈品),其最终目的都是攀比财富和获得声誉,进而反证自己有闲阶级的社会地位。

从结果来看,我的采访对象中都是“工业阶级”。当我提到“奢饰品”时,那位老师竟然指了指自己的ThinkPad X1(较高档的笔记本电脑),说是纪念日时丈夫送给她的礼物的。很明显,这不属于“奢饰品”或者“炫耀性消费”的范畴。

此外,所有我采访的老师和大多数我采访的同学都愿意在经济实力范围内“花钱买省心”或者“花钱买时间”,其目的都是将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认为对未来发展更有帮助的事上。很明显,这并不属于“炫耀性消费”,不符合“金钱歧视、金钱消费、金钱荣誉、金钱竞争”的原则。

对采访过程的反思

这次社会调查中,我认为我存在社会调查对象相对单一、问题模板设计质量不佳的问题。这次的采访对象中,有中青年大学教师,也有中老年大学教师,还有家庭经济条件各异的同学。然而,所有的采访对象要不是工科的同学,要不是理工科的老师;整个采访没有“走出校门”,局限在了一个工科为主的大学校园内。这就导致了这次采访有很大的局限性,得到的答案较为单一,不够多元,得到的消费观都较为理性。

此外,本次采访的设问也设计的具有倾向性,过于拘泥于衣食住行中的性价比,使得采访对象被引导到了较为理性的分析某种商品或服务“值不值”的讨论中,没有深入结合消费社会学的理论。这也导致了得到的采访结果较为单一的问题。

2 评论

  1. 哈哈,这是你的作业吗

回复 Ant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