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非必要,勿增实体
我本身是一个奉行“如非必要,勿增实体”的人。我认为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浪潮下,我们应该认清自己对各种物品的真实需求,警惕各种“虚假需求”的陷阱,而不是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铺天盖地的营销中迷失自我。在这种思想下,我很少购买装饰品,很少买衣服,更是不会为了商品的外观、品牌等溢价付费,在每一次消费中都“三思而后行”。在我看来,购物就是一个“增加实体”的过程。我们的宿舍空间非常狭小,很难装下太多东西;我们的生活也非常繁忙,很容易出现“买的时候觉得很有用,买回来之后没时间用”的现象。因此,对于商品,我一直秉承着“够用就好”的原则。
非必要
后来,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我发现我几乎没有时间去做除了上课、写作业以外的事情了。于是,我将“如非必要,勿增实体”的理念推广到方方面面,生活以DDL为导向,严格按照“紧急且重要”、“紧急且不重要”、“不紧急但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四象限安排自己的所有时间。在这种理念下,我发现我几乎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娱乐——steam游戏买了也没时间玩,想看某一本书却一直没有看,想看某一部电影却没有时间看…长此以往,我发现即使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我也很难对某一个游戏、某一本书、某一部电影感兴趣了。甚至有时候,我发现自己在对着电脑屏幕发呆,看到一个个游戏图标,都感到疲惫、无趣,仿佛它们都是“非必要的”,不应该把本就不够用的精力花在它们身上。
与此同时,这三年,我们听了太多的“非必要”:“非必要不出境”“非必要不出京”“非必要不出校”非必要不离开朝阳“”非必要不出宿舍“…仿佛渐渐地,生活中一切事物都是”非必要“的了。回家?非必要。就医?不是急诊?非必要。面试?非必要。聚餐?非必要。旅游?更是非必要。甚至到最后,洗澡都成了“非必要”。
生存模式
然而,什么是必要的呢?上课?大学里没有意义的课太多了。学知识?学过知识其实没多久就忘了。加权平均分?没保研的话,89和88没有区别。娱乐?在作业没写完的情况下,娱乐只能被划分为“非必要”。吃饭?好像只有这个是必要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发现我每天像一个机器一样,死板的按照设定运转,生活单调乏味。逐渐的,我被虚无感和荒谬感淹没了:我正在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吗?这真的是花费宝贵时间和精力也要去做的事情吗?这件事、这个项目到了后期,我会有时间、精力将它完成吗?
在去年年底的疯狂与“急转弯”后,整个世界忽然间又变了。这时,我惊讶的发现我的生活如此单调。或者说,我几乎不是在“生活”,而是在“生存”。别人的生活仿佛是游戏中的“创造模式”,而我却在“生存模式”。而“急转弯”之后,我发现我在“生存模式”中幸存了——却只是“幸存”。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于是,我尝试去做一些“非必要”的事,例如去买一本“闲书”并读完,去玩一个新游戏,去买一些感兴趣的小玩意,去看一部新的电视剧,去旅游…我发现我之前把自己局限在太小的空间里了,外边的世界其实很大,很精彩。
现在,我觉得没有什么是”非必要“的。在所谓“非必要”的实践中,我们往往能涉足全新的领域,从而开阔视野,获得新的思想,达到新境界。这有助于我们打破自身的局限性,有助于我们全面发展。同时,将新思想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结合,也可以对我们在课内的实践活动有启发、促进的作用。例如,对宿舍校园网的研究、对各种协议的了解就对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很有帮助。在学综楼当本科助管的经历让我对企业微信平台和学校的组织结构有了深入地了解,从而在《人机交互引论》课程中,结合课内理论,分析当前企业微信平台的问题,并在大作业中提出解决方案,获得了理想的分数。可见,正是这些“非必要”的事,助力了那些“必要”的事。正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Frank
What a great attitude!